跑步时脚踝疼痛?可能是这些拉伤在作祟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167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跑步,作为一项简单又有效的运动,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,在跑步过程中,脚踝疼痛却常常成为困扰跑者的问题,脚踝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,其中拉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,跑步脚踝疼痛究竟是什么拉伤呢?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

脚踝的解剖结构与功能

在了解脚踝拉伤之前,有必要先熟悉一下脚踝的解剖结构和功能,脚踝主要由胫骨、腓骨、距骨以及周围的韧带、肌肉等组成,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重量,缓冲行走和跑步时产生的冲击力,同时保证关节的灵活性,使我们能够完成各种日常活动和运动动作。

胫骨和腓骨位于小腿,它们共同构成了踝关节的框架,距骨则处于胫骨和腓骨之间,是脚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,周围的韧带起到连接骨骼、稳定关节的作用,其中比较重要的韧带包括内侧三角韧带、外侧副韧带等,肌肉则负责控制脚踝的运动,如背屈(向上勾脚)、跖屈(向下踩脚)等动作。

常见的脚踝拉伤类型

(一)外侧副韧带拉伤

  1. 损伤机制外侧副韧带拉伤是跑步时最常见的脚踝拉伤类型之一,当我们在跑步过程中突然改变方向、踩到不平整的地面或落地姿势不正确时,脚踝容易发生过度内翻,从而导致外侧副韧带受到过度牵拉而损伤,在跑步时不小心踩到路边的石头,身体瞬间失去平衡,脚踝向内翻转,就很容易引发外侧副韧带拉伤。
  2. 症状表现外侧副韧带拉伤后,脚踝外侧通常会出现疼痛、肿胀,尤其是在韧带附着点处更为明显,按压时疼痛加剧,有时还能摸到局部压痛,受伤后,踝关节的活动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,特别是在尝试将脚踝向内翻转时,疼痛会更加剧烈,严重的外侧副韧带拉伤还可能导致踝关节出现瘀斑,这是由于局部出血积聚在皮下形成的。
  3. 分级与恢复外侧副韧带拉伤一般可分为三级,一级拉伤相对较轻,韧带仅有少量纤维的损伤,通常表现为轻微疼痛和肿胀,对踝关节的功能影响较小,经过适当的休息、冰敷和康复训练,一般在几周内即可恢复,二级拉伤则有较多的韧带纤维断裂,疼痛和肿胀较为明显,踝关节活动受限也更显著,恢复时间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,三级拉伤最为严重,韧带完全断裂,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关节不稳定感,这种情况往往需要通过手术修复,术后恢复时间较长,可能需要数月甚至半年以上。

(二)内侧三角韧带拉伤

  1. 损伤机制内侧三角韧带拉伤相对外侧副韧带拉伤较少见,它通常是由于脚踝过度外翻引起的,在跑步时,如果脚突然向外撇,就会使内侧三角韧带承受过大的张力,从而导致拉伤,一些意外的碰撞或摔倒,也可能引发内侧三角韧带损伤。
  2. 症状表现内侧三角韧带拉伤后,脚踝内侧会出现疼痛、压痛,尤其是在内侧踝关节的下方,肿胀可能不如外侧副韧带拉伤明显,但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肿胀,与外侧副韧带拉伤不同的是,内侧三角韧带拉伤后,踝关节在尝试外翻时疼痛会加剧,而内翻时相对疼痛较轻,患者在行走或跑步时,会明显感觉到脚踝内侧的不适感,影响运动能力。
  3. 分级与恢复内侧三角韧带拉伤同样可分为不同级别,一级拉伤一般通过保守治疗,如休息、固定、物理治疗等,在几周内可以逐渐恢复,二级拉伤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,期间要避免过度活动,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,通常需要数月才能基本恢复正常功能,三级拉伤如果不及时治疗,可能会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,导致日后出现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,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来修复韧带,术后康复过程也较为漫长。

(三)跟腱拉伤

  1. 损伤机制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,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和足跟,在跑步过程中,突然增加跑步速度、进行高强度的冲刺或跑姿不正确时,跟腱容易受到过度牵拉而拉伤,在进行快速起跑或加速跑时,如果小腿肌肉过度收缩,而足跟又没有及时跟上节奏,就会使跟腱承受过大的应力,从而引发损伤。
  2. 症状表现跟腱拉伤后,足跟上方会出现疼痛,疼痛程度因人而异,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疼痛,而有的则会疼痛难忍,在跟腱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,触摸时可感觉到跟腱的紧张度增加或有肿胀感,受伤后,跑步、跳跃等动作会受到明显限制,患者会感觉到小腿后方发力困难,严重影响运动表现。
  3. 分级与恢复跟腱拉伤也有分级情况,一级拉伤通过休息、冰敷、拉伸等保守治疗方法,一般在几周内能够缓解症状,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,二级拉伤恢复时间更长,可能需要数月至半年,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训练,以促进跟腱的修复,三级拉伤是跟腱的完全断裂,这种情况较为严重,通常需要手术治疗,术后康复过程非常漫长,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。

脚踝拉伤后的处理方法

(一)立即停止运动

一旦发现脚踝在跑步过程中出现疼痛,应立即停止跑步,避免继续运动加重损伤,要尽可能保持受伤脚踝的稳定,避免进一步的活动。

(二)休息

让受伤的脚踝得到充分的休息是恢复的关键,可以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,将受伤的脚抬高,略高于心脏水平,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肿胀和疼痛,休息的时间应根据拉伤的严重程度而定,轻度拉伤可能需要休息几天至一周,而严重的拉伤则可能需要休息数周甚至数月。

(三)冰敷

在受伤后的 24 - 48 小时内,应及时进行冰敷,冰敷可以收缩血管,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,缓解疼痛,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的脚踝部位,每次冰敷 15 - 20 分钟,每隔 2 - 3 小时进行一次,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敷在皮肤上,以免冻伤皮肤,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后再进行冰敷。

(四)加压包扎

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脚踝进行加压包扎,能够帮助减轻肿胀,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,不要过紧或过松,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,过松则起不到加压的效果,一般从脚趾开始,逐渐向上缠绕至小腿,但不要包扎得过于严实,要保证能够感觉到脚趾的血液循环,如触摸脚趾甲床时仍有红润的颜色,且能够感觉到轻微的搏动。

(五)抬高患肢

如前文所述,将受伤的脚踝抬高,高于心脏水平,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肿胀,可以在脚下垫一个枕头或其他支撑物,使脚踝处于舒适的抬高位置。

(六)药物治疗

根据疼痛和肿胀的程度,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,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、阿司匹林等,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,但要注意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正确用药,避免药物副作用。

(七)康复训练

在脚踝拉伤的恢复过程中,适当的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,早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,如缓慢地屈伸踝关节,但要避免引起疼痛,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,可以逐渐增加训练强度,如进行脚踝的力量训练,包括提踵、勾脚等动作,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,不可急于求成,以免再次损伤脚踝。

如何预防跑步时脚踝拉伤

(一)做好热身运动

在跑步前,一定要充分进行热身运动,可以先进行 5 - 10 分钟的快走或动态拉伸,如活动脚踝关节、转动脚踝、屈伸小腿等动作,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,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兴奋性,减少受伤的风险。

(二)选择合适的跑鞋

一双合适的跑鞋对于保护脚踝至关重要,跑鞋应具备良好的支撑性、缓冲性和稳定性,能够根据自己的脚型和跑步习惯进行选择,如果跑鞋不合适,可能会影响跑步姿势,增加脚踝受伤的几率。

(三)注意跑步姿势

保持正确的跑步姿势可以有效减少脚踝受伤的可能性,跑步时,身体应保持正直,头部抬起,眼睛平视前方,手臂自然摆动,与腿部动作协调配合,脚步落地时,应尽量让脚掌中部先着地,然后过渡到脚跟,避免过度内翻或外翻,要注意控制跑步速度和节奏,避免突然加速或减速。

(四)加强脚踝力量训练

通过针对性的脚踝力量训练,可以增强脚踝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稳定性,提高脚踝对运动损伤的抵抗力,常见的脚踝力量训练方法包括提踵练习、脚踝内外翻训练、单脚站立平衡训练等,可以每周进行 2 - 3 次力量训练,每次训练 20 - 30 分钟。

(五)注意跑步场地

选择平坦、坚实、没有障碍物的跑步场地,避免在坑洼不平、有碎石或杂物的路面上跑步,这样可以减少因路面不平整而导致脚踝扭伤的风险。

跑步时脚踝疼痛可能是由多种拉伤引起的,了解这些拉伤的类型、症状、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,对于跑者来说至关重要,在跑步过程中,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,一旦出现脚踝疼痛等不适症状,应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,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运动计划,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法,降低脚踝拉伤的发生几率,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、愉快地享受跑步带来的乐趣😃,希望每一位跑者都能拥有健康的脚踝,在跑步的道路上越跑越远🏃‍♂️🏃‍♀️!

The End

发布于:2025-06-06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云上健身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